关于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研究

2017/5/25 16:46:25      点击:

/原铁道部副司长  张建平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铁路集装箱运输本身是一个先进的运输方式,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铁路建设发展和铁路改革政企分开,铁路集装箱运输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将成为中国铁路货运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中国铁路市场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关于物流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计划》,2014912日发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把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以服务电商为主的快递业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业务件重达140亿件,同比增长52%,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快递业第一大国。物流市场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市场主体趋于集中;电商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地产、冷链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还有平台整合、产业融合,包括阿里巴巴在全国的布点等。

2015年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9万公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计划到2020年达到12万公里,不过我们提前五年实现了。


铁路系统政企分开后,铁路货运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一是改革货运受理方式。通过简化受理方式,使广大客户能够以直接、方便、快捷的方式办理货物运输。二是改革运输组织方式。除了国家规定的有特殊运输限制的货物之外,铁路对各类货物敞开受理,随到随办。三是清理规范货运收费。四是开展“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同时推进集装化运输,放开品类限制,除原来焦炭、块煤和矿石外鼓励更多货物入箱。新增集装箱办理站,还有自备箱在铁路堆场免费堆存50天。


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概况。在2004年的时候,集装箱运量很小,是把块煤、焦炭装入集装箱,主要经济形势、运输价格等系列因素对运量有很大影响。2015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占到铁路总运量的2.7%,周转量占到5.48%


中国铁路集装箱国际联运情况。从20113月份中欧班列开始,到2015年年底总共开行班列1070列,回程班列是207列。回程班列的90%都是2015年开的,说明我们这几年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铁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情况。铁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在形成了三大通道,一个是大连、营口到东北地区的通道;一个是天津到华北、西北地区的通道;第三就是连云港、青岛港通过新亚洲大陆桥的通道。营口港因为硬件设施衔接得较好,再加上好的政策,这几年搭上了中欧专列“一带一路”的快车,营口港的铁路集装箱海铁联运超过了大连港。


在管理体制上,铁路集装箱管理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一开始的铁道部运输局管理到集装箱运输中心管理再到专业运输公司管理以及铁路总公司运输局管理等不同发展阶段。2013年以来,为适应铁路体制改革,理顺集装箱公司和铁路局的经营关系,对集装箱业务进行调整。铁路总公司负责全路集装箱运输统一管理和协调。铁路局作为集装箱铁路运输承运人,负责集装箱运输业务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2013年底,各类铁路箱16.76万标箱。2013年底,集装箱专用平车22041辆,集装箱专用平车完成集装箱运量的48.3%,通用平完成集装箱运量的11.1%,敞车完成集装箱运量的40.6%

关于物流场站的发展情况。全路共有集装箱营业站793个,但目前中国铁路集装箱场站办理能力不适应目前的物流发展。一些原有的集装箱办理站因经济产业格局和城市发展变化已经不能继续使用,有的因场站狭小,设备老化,有的已经饱和了,这些都需要进行调整。当然也有少数集装箱办理站能力虚靡,效率不高,现在铁总正在做新的集装箱场站规划,这个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的服务适应度和铁路的各个领域,并不是说越多越好。


目前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第一,目前我们的运输能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铁路都把客运和煤运作为重点。因此,受运输能力紧张影响,铁路集装箱班列线少,运输时效性差。集装箱场站及装备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集装箱系统投资不足,集装箱办理站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及缺乏装卸设施,专用车不足,铁路与港口集装箱作业码头设施不配套。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缺乏适应市场的营销机制和服务意识,缺乏专业人员,价格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为内部生产管理,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对外服务功能不全。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不适应,集装箱多式联运全程经营人功能缺失,难以满足客户对运输时效性和可靠性的需求。


国际上有一个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比较系统,中国占28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但我们在海关、物流竞争力和时效性方面还是低的。我们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美国的一倍,是英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两倍。印度这方面大大低于中国,但是它的经营成本比中国低2%德国和日本、美国在全球多式联运一直是领先的,包括多式联运的方式,经营模式。它主要是侧重于在站到站长途运输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与多式联运运营公司和地方短驳运输公司的合作,为托运人提供单一式接触,单一联运提单的门到门多式联运服务。德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将自身打造为欧洲重要的物流抠纽,日本是每四年修订一个报告,在目前煤炭集装箱多式联运成为美国铁路运送最多的品类。多式联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挂车,而现在已明显倾向于集装箱。


关于中国铁路集装箱的市场前景。第一,是经济新常态下铁路货运运输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对铁路运输经营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快发展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重点的货物运输业务。加快推进铁路建设,为集装箱运输提供有力的保障。随着铁路政企分开和铁路企业内外部管理,运营、组织、财务等不断深化改革,为铁路集装箱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第二是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铁总提出目标是争做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而集装箱化是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之一是和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是把铁路作为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与欧洲、中亚区域的联系更加密切。泛亚铁路通道的建设将为开辟中国到东南亚新的铁路运输大通道创造有利条件,为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带来了新的机遇。现在国内外很多物流企业,像德铁、哈铁,都在我们国内建设场站,如哈铁在连云港合资建设中哈物流园,又在重庆开了分公司;而德铁辛克则比哈铁更早在我们国内建物流场站。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中国到东南亚的通道,中老铁路和中泰正在加紧前期工作,在三到四年内这条线开通以后,将为我们集装箱国际联运开辟新的通道。四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交通运输与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如何通过发展集装箱铁路、公路、铁路、水运的多式联运,实现环保、低碳物流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第一,战略定位。我们觉得基于中国地理特征和产业布局特点,铁路应在中国现代物流和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


第二,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铁路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铁路集装箱运输是铁路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对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起关键性作用。预计2020年铁路集装箱运量比例达到5%以上,2030年达到15%以上。按规划建成中心站或物流中心,形成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连接港口和城市物流园区的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

主要措施,抓好三大运输板块。

一个是开发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集装箱运输班列产品,大力组织适箱货入箱。支持海运箱上路和铁路箱下水,鼓励大型生产和物流企业自备集装箱运输。拓展冷链集装箱运输市场,开发危险品运输市场。研究利用高铁开行集装箱特快班列。


国际联运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联运业务。将集装箱国际联运通道纳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设施联通有限领域,统筹组织开行欧洲、俄罗斯和中亚集装箱班列,建立国内国际运输协调机制,协调运输组织、安全、信息和营销等问题。重点国家设立分公司开发业务,以铁水联运为重点,加快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积极参与港口铁路规划建设,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依托内陆集装箱办理站,大力发展无水港,为客户提供便利服务。

强化三大基础设施建设:通道场站现代化,装备技术现代化,发展集装箱专用平车,发展新型的内陆箱,提高集装箱容积和实载率。发展冷藏集装箱和危险品罐箱等专用箱。中心站和大型办理场站采用先进装卸设备和集装箱门禁系统,信息系统现代化,整合既有的铁路各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统一集装箱运输信息平台。与海关、航运、公路、港口、物流、客户等形成电子数据信息交换信息。


完善三大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的经营组织架构:一是加强铁路总公司和各路局集装箱业务管理机构,集装箱相关业务管理职责相对集中。逐步形成以铁总集装箱运输经营主管部门为主体、纵向到底、横向互连、并与大客户紧密合作、对市场反应迅速的集装箱全程经营管理系统。二是适应市场的价格浮动机制,对不同地区、不同速度等级,重空车不同流向等实行差别运价。对大客户实行合同定价,适应市场的运输营销机制,加强规划、班列产品开发和运行组织,加强对集装箱班列装卸、沿途停时、到达时限等全程监控和考核。调整企业财务、用工等机制来适应现代物流需要。实行客户代表、经理制,与公路、港口和航运及物流、货主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互利共赢。加强与公路运输合作,拓展门到门运输服务。


对国家层面的建议:即确立国家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战略,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协调机制,制定促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政策和规则,实施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加紧制定开放重合、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的平台。